7月27日至8月2日,由新疆農業質量協會組織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能力提升培訓班”在河南新鄉舉辦。來自全疆各地州的116名農技骨干齊聚一堂,聚焦“協同服務”核心主題,通過理論學習與實地實訓,破解新疆農技推廣中的“技術孤島”“服務斷層”難題,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探尋可復制的實踐路徑。

理論教學:解鎖協同服務的“河南密碼”
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原研究中心副主任涂洪濤研究員詳解“院地協同‘三位一體’農技推廣新模式”:通過“國家級科研團隊+省級區域專家+市縣技術骨干+示范主體”的層級聯動,在河南18個地市布設53個核心示范基地,集成推廣密植滴灌、綠色防控等11項關鍵技術,帶動小麥、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20%以上。該模式以“需求精準對接—技術集成示范—全鏈條培訓”為核心,已培育出“中麥578”等8個小麥新品種和11個玉米良種,“田間課堂+線上直播”的培訓形式累計覆蓋6400余人次,為跨區域科技協同提供了成熟范式。

新疆農業質量協會秘書長、高級農藝師趙楠在解讀“2025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時重點說:新疆要立足棉花、林果、枸杞、甘草等特色產業,借鑒河南“協同服務”經驗,構建“政府引導+科研支撐+企業聯動+農戶參與”的本土化體系。通過建設科技示范基地、培育“土專家”“田秀才”、推行“一縣一團”技術包聯等模式,打破技術推廣壁壘和“最后一公里”梗阻,讓公益性服務與市場化服務“兩翼齊飛”,真正激活基層農技推廣效能,推動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
糧食單產提升的實戰路徑
新鄉市種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推廣研究員張東升以“水肥一體化與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為主題,系統分享了河南小麥、玉米單產突破的技術邏輯:從品種優選(如強筋小麥“新麥26”、耐密玉米“MY73”)、精細整地(深耕25厘米以上+耙實保墑)、配方施肥(前氮后移+葉面補肥),到全流程管理(適期播種、“一噴三防”、適時晚收),形成“九到位”技術規范。通過水肥一體化技術可節水30%、省肥50%,結合北斗導航播種、無人機植保等智慧手段,能實現畝均增產15%以上,為新疆糧食與特色作物規模化種植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模板。
1.中原中心、中原農谷展廳、中國農科院基地及新鄉精神展館
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原研究中心與中原農谷聚焦種業創新與智慧農業現場,新疆部分市縣與中原中心、中原農谷就科研基地設立、特色產品品種選育等達成初步合作意向,計劃依托其技術優勢提升新疆本地產品的品質與產量。中原農谷通過“育種團隊+種業公司+基地”的鏈條,讓3個強筋小麥品種帶動黃淮海20萬畝麥田增收,詮釋了產學研推用協同的力量。
新鄉精神展館復原自1958年專家樓的展館,用400余件實物與圖片,講述了老一輩農科人扎根鄉村的故事,讓學員們深切體會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農藝精神。
2.新鄉市雨軒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作為全省唯一“羊屠宰標準化示范廠”,其國內頂尖的屠宰分割速凍生產線實現全流程智能化,年屠宰肉羊占河南規模以上企業的85%,并為永輝、鍋圈食匯等提供原料,展現了“養殖+加工+冷鏈”的全產業鏈協同。
3.原陽縣水牛稻田園綜合體
合作社流轉2.2萬畝土地,上聯30家餐飲企業訂單,下聯千余農戶種植,嵌入文旅項目后,“稻蟹共生”模式畝產值達1.4萬元,讓學員們看到“種植+加工+文旅”的三產融合潛力。
4.九多肉多食品集團有限公司
依托自動化醬鹵生產線與SAP、MES系統,實現從原料到銷售的全數字化管理,產品覆蓋8省,其“集中加工+冷鏈配送+加盟連鎖”模式,成為農產品加工領域協同創新的典范。
5.封丘縣民生金銀花高效生態智慧產業園
500畝基地依托傳感器與智慧平臺實現全自動管理,區塊鏈溯源讓優質品率達92%,3名管理員即可完成日常運維,為新疆特色作物標準化種植樹立了“數字協同”樣板。
6.輝縣市共城種植專業合作社及草木堂公司
作為省級示范合作社,其流轉4000畝荒山種植連翹、黃芩等藥材,年加工能力超5000噸,與以嶺藥業等10余家藥企建立穩固合作。現場,多家藥材企業表達了與新疆加強合作的意愿,希望圍繞新疆特色藥材(板藍根、甘草、黃芪,其中前三種為新疆本地品種)的種植、加工、銷售及研發開展全鏈條合作。現場交流中,草木堂公司提出1000噸板藍根采購需求,新疆且末縣、策勒縣當即與其達成供應協議。其他市縣代表也積極交換聯系方式,計劃在藥材種植技術、銷售等方面開展合作,讓新疆藥材通過河南的產業鏈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7.新鄉縣七里營鎮永昌家庭農場
永昌農場2000年由馬有永流轉七里營鎮中曹村160畝土地起步,現跨新鄉四縣市流轉土地8848畝,主種強筋小麥、玉米、大豆。在馬有永帶領下,以優質強筋小麥種植增收模式,帶動種糧大戶與周邊農戶共富,為國家糧食安全助力,詮釋家庭農場“科企聯動型協同”。
8.新鄉縣心連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流轉5000畝土地打造“三新”示范園區,與中國農大等合作試驗新型肥料與技術,探索“政府+科研+企業”模式,計劃建成集生產、觀光、科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標桿。

總結收獲,共啟新程
此次培訓,學員們感悟良多,大家一致表示:河南協同服務采用“院地協同、三位一體”模式,通過成立技術指導組等方式調動各方積極性,有效解決生產技術問題,助力農業增效的模式做法,非常值得學習借鑒,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啟迪了思路。
學員心聲:協同理念激發實干動力
培訓期間,巴州農業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楊曉東表示:新疆農業質量協會組織的這次培訓,精準對接了基層農技推廣的實際需求,河南的“協同服務”模式為我們破解產業瓶頸提供了清晰路徑,尤其是科研與產業的深度聯動,值得在巴州的棉花、林果產業中復制推廣。阿合奇縣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局長阿斯力別克·亞力坤也談到:阿合奇沙棘特色作物是突破口,河南之行的協同模式讓我深受啟發:沙棘耐旱抗寒,既是生態屏障也是“鐵桿莊稼”,卻面臨品種雜、產業鏈短等問題,學全鏈條協同搞精深加工,仿藥材合作社模式,統標準、聯企業,打破“小而散”瓶頸,讓沙棘成富民果,走出特色發展路。
讓協同之花綻放在天山南北
正如新疆農業質量協會秘書長趙楠在總結時所言:“河南經驗的核心,是用協同打破技術應用的壁壘。”這場跨越千里的學習,不僅帶回了可復制的基層農技推廣協同服務模式,更播下了合作的種子。相信在天山南北的田野上,這些種子將生根發芽,結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豐碩果實。
責任編輯:蘇比努爾·吐爾地
新疆農業質量協會 王倩倩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