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金鑰匙” 開啟烏魯木齊科普惠民新篇章
發布時間:2025-08-28
烏魯木齊市科學技術協會始終扎根基層,以科普為民的初心默默耕耘。通過運用“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的項目資金,精準對接各區(縣)科普需求,從社區陣地到田間地頭,從青少年科普到農民技能提升,以小切口做實基層科普大文章,形成了多點開花、各具特色的工作格局。
家門口的科普圈:從"陣地"到"樂園"
走在烏魯木齊的社區里,科普陣地早已不是單調的宣傳欄,而是成了居民常來的"科學樂園"。天山區依托56萬元項目資金,匠心打造8個特色科普社區,根據轄區居民年齡結構特點,服務“一老一小”兩個群體。幸福城市花園社區、中灣街南社區打造了以社區養老為主題的科普示范社區,社區阿姨跳完廣場舞能順路學健康知識;東大梁社區和昌樂園社區打造了以青少年科普教育為主題的科普示范社區。購置了科普圖書、模型、機器人等,讓孩子們的科學夢想在課后時光中生根發芽。
高新區(新市區)和沙依巴克區的科協更愛"玩科技"。科北社區和新居社區都建立了社區AR/VR科普體驗室。居民戴上設備后,仿佛置身于一個真實的科學場景之中。在體驗“宇宙探索”項目時,居民可以乘坐虛擬飛船,穿越浩瀚的宇宙,近距離觀察行星、恒星和星系,感受宇宙的神秘與壯麗。在“民族文化”VR項目中,居民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維吾爾族的舞蹈、哈薩克族的氈房文化等,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高科技創新了科普工作模式,豐富了科普內容形式,激發了居民參與科普活動的熱情。
田埂上的科技課:從"授魚"到"授漁"
涉農區(縣)的科普,早跟著農民的需求"長"在了地里。米東區的稻蟹養殖基地里,榮祥欣稻蟹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王則花總念叨科協的好:用科協的資金邀請農業專家上門送經傳寶,專家帶著測水質、教套養,現在稻穗沉、蟹子肥,王則花還在田地里搞起了科普研學,帶著孩子們認識水稻、播種水稻……收入增加了,王則花的臉上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近年來,米東區科協盯著特色農業"補短板",不管是羊毛工鎮老龍河養殖協會、三道壩鎮大莊子村肉羊繁育養殖基地,還是長山子鎮新莊子村的"科技小院",錢都花在刀刃上——農民缺技術,就請專家駐點;合作社缺資金,就使用好項目資金,讓"科學養殖"成了增收的"硬法子"。
達坂城區的科普更像"多面手",一邊給葦蘭養殖基地、白山子種植農民基地、阿克博塔畜產品專業合作社邀請專家,一邊在東溝鄉月牙灣村和阿克蘇鄉黑溝村建立了新農村科普惠農圖書室,更利用農閑開展"科技之冬"培訓。村民們搬著小板凳學習技術的場景,正是科普興農的最美注解。
烏魯木齊縣則把科普和山水融在了一起。2023年給天山大峽谷生態科普館升級時建起了科普長廊,有關于雪豹、旱獺、灰狼、羚羊的動物標本,還有關于雪嶺云杉、黨參、雪蓮花等植物的科普宣傳欄,游客看完風景還能學習生態知識,真是一舉兩得。
校園里的科學夢:從"課堂"到"天地"
孩子們的科普課,早跳出了課本。在經開區(頭屯河區)126中學的創客空間里,學生們圍著3D打印機驚嘆不已;編程課堂上,孩子們熱烈討論著機器人管家的設計思路。8萬元投入建成的人工智能實驗室,正悄然改變著傳統教學模式,讓抽象的理論變為觸手可及的創新體驗。
水磨溝區的青少年活動中心打造的“智能工坊”為青少年提供了豐富多元的科普實踐空間。這里的科普實踐空間鮮活又多元,最熱鬧的要數機器人課程,孩子們圍坐在工作臺前,一邊對照圖紙擰著螺絲,一邊和同伴討論編程邏輯,當自己搭建的機器人完成“搬運小積木”“跳簡單舞步”的指令時,連鼻尖上的汗珠都閃著開心的光。這里不只是動手操作的空間,更是讓科學好奇心生根發芽的地方。
這些年,烏魯木齊市科協的科普工作沒搞過"大場面",只是把每一分錢花在群眾需求上:社區老人的"科技初體驗",農民地頭的"豐收笑臉",孩子眼里的"星星光",都是最生動的注腳。七十載風華正茂,烏魯木齊的科普藤蔓還在繼續生長,帶著科學的甜,往更暖的日子里鉆。
責任編輯:帕孜來提·吐魯洪
烏魯木齊市科協 米日古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