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開學季,恰逢首個全國科普月,在此期間烏魯木齊市科技館創新推出科技副校長“科普公開課”進校園活動。9月1日,市科技館科技副校長化身學校“科學老師”走進市第115中學,通過直播為全校學生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活動現場“科學老師”精心設計了粉塵爆燃演示、靜電探秘、液氮低溫實驗、火焰掌互動等生動實驗,將抽象的安全知識轉化為直觀的科學現象,引導學生從生活細節中樹立安全意識,為全校師生呈現了一堂集趣味性與教育性于一體的安全教育課。

低溫安全:警惕“隱形殺手”的極端溫度
“同學們知道液氮的溫度嗎?”“科學老師”以問題開啟課堂。當學生了解到液氮溫度達-196℃時,“科學老師”將玫瑰花浸入液氮,瞬間花瓣凍結成脆殼,輕敲即碎。通過這一現象,“科學老師”強調:“低溫物質如干冰、冷凍劑等接觸皮膚會直接造成凍傷,實驗室器材未經允許絕不能觸碰。”隨后,液氮倒入開水的劇烈汽化實驗,更讓學生直觀理解“溫差能量”的威力,現場響起陣陣驚嘆。
粉塵安全:打破“日常無害”的認知盲區
“面粉也會爆炸?”在粉塵安全環節,“科學老師”將面粉倒入密封容器,點燃酒精燈后鼓入空氣,瞬間騰起火球。這一對比實驗顛覆學生認知:“淀粉、奶粉等粉末懸浮在空中遇明火即爆燃,家中面粉需密封存放,遠離灶臺。”三年級5班的李子豪說:“原來媽媽曬面粉時開窗通風是對的!”
用火安全:在“可控‘與’失控”之間筑牢防線
火焰掌實驗中,“科學老師”雙手蘸滿泡沫水,點燃后藍色火焰在掌心跳動卻未造成傷害。“水蒸發吸熱降低了溫度,但生活中絕對不能模仿!”“科學老師”嚴肅提醒。通過酒精燈規范操作演示,學生認識到“點蚊香要遠離窗簾,用完燃氣后必須檢查閥門,火焰是工具而非玩具”。
用電安全:解碼“高壓‘與’安全”的辯證關系
“220V家庭電壓遠超36V安全值,潮濕環境更需警惕!”在靜電“怒發沖冠”實驗中,學生站在絕緣臺上觸摸高壓球,頭發根根豎起卻安然無恙。“科學老師”解釋:“靜電電流極微弱,但插座里的220V是持續電流,觸碰裸露電線就像給電流搭橋!”互動問答環節,學生積極列舉“濕手不碰插座”“發現電線破損立即上報”等安全準則。
課程尾聲,“科學老師”總結道:“安全不是口號,是上下樓梯不推擠的自覺,是碰到危險及時求助的勇氣。希望同學們把今天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行動,讓安全習慣護航成長。”
此次創新形式的安全教育課,通過“現象——原理——應用”的閉環設計,將科學實驗與安全教育深度融合,為學生筑牢安全認知的第一道防線。
責任編輯: 帕孜來提·吐魯洪
烏魯木齊市科技館 李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