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焉耆鎮上四號村科普館和五號渠鄉查汗渠村科普館里早已擠滿了翹首以待的身影。12歲的麥爾旦?艾力攥著自制的“太陽系模型”,鼻尖沁出細密的汗珠,眼神里滿是期待。這場由巴州科協主辦的 “多彩假期 樂享科普 —— 科普場館里的科學探秘之旅”青少年科學啟智營,依托81 個鄉村科普館、4個縣市科技館,在巴州掀起一場別開生面的科學熱潮。
科普館里的科學盛宴
查汗渠村科普館的玻璃門剛推開一條縫,孩子們就像歸巢的小鳥般涌了進去。館內,藍色的星空頂下懸掛著行星模型,墻角的杠桿裝置旁圍坐著幾個躍躍欲試的孩子。“大家看這個馬德堡半球,兩個半球合在一起抽掉空氣,就算兩頭各站三個人,也休想把它們拉開!”科普志愿者李老師話音剛落,就被孩子們七嘴八舌的提問包圍。
這場科學啟智營絕非簡單的參觀活動。在巴州科協的統籌下,81個鄉村科普館同步啟動了為期近一個月的 “暑期限定?夏日科趣打卡”活動。每周三下午或周四上午,這些分布在戈壁綠洲間的科普館就變成了科學樂園 —— 尉犁縣興平鎮科普館里,孩子們戴著 VR 眼鏡 “漫步”深海;若羌縣鐵干里克鎮的科普館中,四足機器人正隨著音樂跳著機械舞;和靜縣巴倫臺鎮的小觀眾們,則在無人機模擬器前練習精準操控。
“以前覺得科學離我們很遠,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親手做實驗。”14歲的回族姑娘馬曉雅在做完“火山噴發” 實驗后,小心翼翼地將記錄實驗過程的手抄報貼在科普館的“成果墻”上。她所在的焉耆縣查汗渠村科普館,僅活動啟動首周就接待了 270 名像她這樣的青少年。
科學家精神的種子
“錢學森爺爺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歷經千難萬險回到祖國,就是為了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強。” 在和碩縣烏什塔拉鄉科普館的觀影室里,13歲的哈薩克族少年葉爾波力擦了擦眼角的淚水。屏幕上,《科學人生》紀錄片正講述著科學家們攻堅克難的故事,屠呦呦在實驗室里反復試驗的身影,讓在場的孩子們屏息凝神。

觀影結束后的討論環節,葉爾波力第一個舉起手:“我長大了想當工程師,像錢學森爺爺那樣報效祖國。”這個平時靦腆的男孩,此刻聲音洪亮。這樣的場景,正在巴州各個鄉村科普館上演。巴州科協特別設計的 “追光科學星”系列活動,通過紀錄片展播、科學家傳記推薦、科技工作者面對面等形式,讓科學家精神如春雨般浸潤孩子們的心田。
焉耆縣氣象局的張工程師帶著氣象觀測儀器來到七個星鎮科普館時,被孩子們圍得水泄不通。“為什么彩虹總是雨后出現?”“冰雹是怎么形成的?”面對一個個稚嫩的提問,張工程師耐心解答,還現場演示了人工增雨的原理。“這些孩子眼里的光,就是科學的希望。” 他感慨道。
動手實踐中的科學啟蒙
“大家仔細看,當我轉動這個齒輪,另一端的燈泡就亮了 —— 這就是最簡單的電磁感應原理。”在庫爾勒市恰爾巴格鄉科普館,科技輔導員王老師的話音剛落,11歲的古麗米熱就迫不及待地舉起手:“老師,我能試試嗎?”
在王老師的指導下,古麗米熱小心翼翼地操作著實驗器材,當燈泡應聲亮起時,她興奮地跳了起來。這個場景是“科普館里的科學課”的縮影 —— 巴州科協發放的《磐石科技 STEAM 課程資源包》,讓鄉村孩子也能像城里學生一樣動手做實驗。從水的表面張力到杠桿原理,從簡單的電路組裝到太陽能小車制作,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探索著科學的奧秘。

更令人驚喜的是親子實驗環節。在博湖縣才坎諾爾鄉,維吾爾族婦女熱依汗古麗陪著女兒阿依謝姆做“彩虹火山”實驗。當彩色的泡沫從錐形瓶中噴涌而出時,母女倆同時發出驚嘆。“以前總覺得科學太深奧,沒想到這么有趣。”熱依汗古麗說,現在每周三下午,女兒都會拉著她來科普館打卡。
暑假防溺水科普宣傳教育活動中,藍天救援隊隊長施遇江結合真實案例,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防溺水安全教育課。通過圖片展示和動作演示,讓孩子們對防溺水知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讓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為他們的暑期安全增添了重要保障。
機器狗、機器人表演以及 VR 眼鏡體驗活動,讓青少年們仿佛置身于一個奇妙的科技世界,親身感受到了現代科技的無窮魅力。孩子們不時發出陣陣驚嘆,紛紛表示:“太神奇了!就像真的來到了另一個世界一樣!” 這些活動讓青少年們對現代科技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對科技創新的興趣。
“我以后要發明一臺智能摘棉機,讓爸爸不再那么辛苦。”艾克然木用流利的漢語說出了自己的夢想。這個質樸的愿望,讓在場所有人都深受觸動。
科普惠民的巴州實踐
81個鄉村科普館同步啟動科學啟智營,這也是巴州科協貫徹落實《自治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的重要舉措,這次活動整合了科普大篷車、科技志愿者、高校專家等多方資源,真正實現了科普資源下沉。
為確保活動質量,巴州科協選派的包聯干部每周都會深入鄉村科普館,從活動策劃到安全保障全程指導。焉耆縣科協主席郭景銳的手機里,存著全縣 7個鄉村科普館的活動照片:“看著孩子們主動參與,愛上科學,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據統計,啟智營活動期間,巴州81個鄉村科普館、4個縣市科技館累計服務青少年及家長1萬余人次,開展各類科普活動324場。不少鄉村科普館的負責人表示,現在村里的孩子不再沉迷手機游戲,討論科學成了新潮流。
在巴州的戈壁綠洲間,這場始于鄉村科普館的科學探秘之旅,正悄然改變著孩子們的認知,也孕育著未來的科學種子。當這些種子生根發芽,必將為這片土地帶來更豐碩的科創果實。
責任編輯:曹琳哲
巴州科協 趙新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