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巴州和靜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創新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通過構建三級服務體系、打造特色科普網絡、培育多元文藝隊伍等舉措,走出了一條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設之路,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
三級聯動強服務 文明實踐潤民心
和靜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以“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為目標,創新構建“單位包片、領導包聯、干部包點”三級聯動機制,形成“陣地共用、資源共享、活動共聯”的文明實踐新格局。目前,全縣已建成1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9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12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
整合全縣8000余名干部構建縣鄉村三級宣講體系,通過領導干部帶頭宣講、黨員干部主動宣講、基層力量覆蓋宣講等方式,深入田間地頭、農家大院、草原牧區等,用接地氣的方式宣講黨的政策,累計開展宣講280余場,覆蓋各族群眾1.5萬人次。
創新推出“文明集市+”為實踐品牌,著力構建“15分鐘文明實踐服務圈”,建立“1+12+90+N”服務網絡,組織廣大志愿者開展“科技助農到田頭”“應急培訓進村組”“理論宣講入人心”“文化惠民暖基層”等特色文明實踐活動。按照“每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要求,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累計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達2600余場次,服務各族群眾3.6萬余人次。
在和靜縣哈爾莫敦鎮哈爾莫敦村打造首個村級道德模范館,以“中國好人”付志周40年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跡為主線,通過實物展陳、影像資料、場景還原等形式生動展現新時代奮斗精神。該館已被列為和靜縣委黨校現場教學點,成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課堂。

科普賦能助振興 科技惠民促發展
和靜縣立足鄉村實際,優化整合科普資源,打造“一館一特色”的科普服務網絡。通過對全縣鄉村科普館進行精準定位、科學布置,重點建設了14個特色鮮明的鄉村科普館,形成覆蓋7個鄉鎮14個村(社區)的服務網絡。
和靜縣科協通過組建“專業講解員+土專家+科技志愿者”的服務團隊,積極在全縣農牧區、鄉鎮、村(社區)開展科普惠民活動,今年以來,已累計開展科普活動300余場,惠及各族群眾1.8萬余人次。
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室,開辦紅領巾科普講堂;“科普+鄉村振興”則組織科技專家、致富帶頭人深入田間地頭傳授實用技術;“科普+應急”采取聯合衛健、應急管理局等部門開展急救培訓,防災減災宣傳不斷提升各族群眾安全防范能力。
根據各鄉鎮特色產業發展實際,拓展建設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小院,組織200余名科技人員、“土專家”現場實操演練,引導各族群眾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升華。

文藝小分隊展風采 文化惠民促團結
和靜縣組建縣鄉村(社區)三級文藝小分隊108支,文藝小分隊由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多民族文藝愛好者組成,涵蓋教師、工人、農牧民等各行各業人士,形成了“全民參與、百花齊放”的基層文化志愿服務新格局。
今年以來,和靜縣文藝小分隊積極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2025年“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非遺展演等各類文化惠民活動110余場,惠及各族群眾1.5萬人次。在節慶期間舉辦的“群眾村晚”、社火、廣場舞展演、那達慕大會等活動,既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又為各族群眾送上豐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華燈初上時,和靜縣街心公園便變身“民族團結大舞臺”。這里培育的“舞動街心”文化品牌,每晚吸引300余名各族群眾同跳廣場舞,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實踐。“音樂一響,不分民族不分年齡,大家自然就跳到了一起。”經常參加活動的居民阿依古麗說,“大家一起跳起歡快的舞蹈,感情自然就親近了,民族團結之花在歡聲笑語中絢麗綻放。”
通過文明實踐、科普服務、文化惠民“三駕馬車”協同發力,和靜縣正描繪出一幅文明和諧、民族團結的美麗畫卷,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下一步,和靜縣將繼續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讓文明之花在和靜大地綻放得更加絢麗。
責任編輯:曹琳哲
和靜縣科協 劉旦陽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