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烈士紀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30日上午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王岐山等,同各界代表一起出席儀式。?壯闊的天安門廣場上,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人民英雄紀念碑巍然聳立。廣場中央,“祝福祖國”巨型花籃表達著對國家繁榮富強的美好祝愿,花籃上“喜迎二十大”的字樣傳遞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對...
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3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C919大型客機項目團隊代表并參觀項目成果展覽,充分肯定C919大型客機研制任務取得的階段性成就。他強調,讓中國大飛機翱翔藍天,承載著國家意志、民族夢想、人民期盼,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一以貫之、善始善終、久久為功,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取得更大突破,加快規模化和系列化發展,扎實推進...
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 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7日前往北京展覽館,參觀“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他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
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為即將出版發行的《復興文庫》作題為《在復興之路上堅定前行》的序言。習近平指出,修史立典,存史啟智,以文化人,這是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一個傳統。編纂《復興文庫》,是黨中央批準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在我們黨帶領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際,這部典籍的出版,對于我們堅定歷史自信、把握時代大勢、走好中國道路,以中國式現代...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 9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第七屆中國—亞歐博覽會致賀信。習近平指出,亞歐大陸充滿發展活力和潛力,是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重點區域。近年來,中國新疆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促進中國和亞歐地區國家互聯互通、互利合作、共同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習近平強調,中國愿同各國一道,以中國—亞歐博覽會為平臺,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堅...
原標題: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強調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 全面加強資源節約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習近平9月6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意見》、《關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全面加強資源節約工作的意見》、《...
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 8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致賀信。習近平指出,服貿會是中國擴大開放、深化合作、引領創新的重要平臺,為促進全球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中國堅持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不斷放寬服務領域市場準入,提高跨境服務貿易開放水平,拓展對外開放平臺功能,努力構建高標準服務業開放制度體系。習近平強調,中國愿同世界各國一道,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普惠...
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和“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表彰大會8月30日上午在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切會見受表彰代表,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勉勵他們牢記使命責任、勇于擔當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參加會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參加會見并在表彰大會上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參加會見并在會上宣讀表彰決定。上午11時...
原標題:習近平在遼寧考察時強調 在新時代東北振興上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 奮力開創遼寧振興發展新局面新華社沈陽8月18日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在遼寧考察時強調,要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統籌發展和安全,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加快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推進全面從...
原標題:習近平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強調 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偉力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 中央統戰工作會議7月29日至30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今年是我們黨明確提出統一戰線政策100周年。要堅持愛國統一戰線發展的正確方向,準確把握新時代愛國統一戰線的歷史方位。新時代愛國統一戰線的基本任務是: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
版權所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技術支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文化傳播中心新ICP備11001753號-3